兒童多用電子產品 活躍症風險增
發布時間: 2017/10/07 07:00
低頭族不是成人專利,機不離手的現象早已蔓延至小學生。
港大研究發現,近75%受訪小學生最少使用2小時電子產品。追蹤研究指出,學童於幼稚園高班時每日使用電子產品每多1小時,升上小學時患上過度活躍(ADHD)和行為等問題的風險增加逾3成,另有機會導致情緒及超重的問題。研究團隊提醒,3至6歲為學童身體急速發展的階段,為免影響腦神經,忌於入夜或睡前使用電子產品,家長應以互動式陪伴子女使用電子產品。
有男生確診患上ADHD,家人贈送手機,以為有助訓練自制力,未料適得其反,學童沉迷打機至引發爭端要報警處理。
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於2011年隨機抽樣港島及元朗區681名幼稚園學童,紀錄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,並於相關學童長大至約9歲時再作追蹤研究。
研究發現,幼稚園高班學童每日看電視每多1小時,出現行為問題的風險增加逾44%,情緒問題的風險增加38.2%,過度活躍問題的風險增加34.2%;若每日玩電子遊戲每多1小時則患上情緒及過度活躍問題的風險分別增加23.2%及32%。團隊去年另對近7,600名小學生進行研究,發現近75%受訪小學生每日最少使用2小時電子產品,假日更平均使用高達7小時。
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指,全港共有約8至10%學童患有專注不足或過度活躍症,較2007年增加約3至5個百分點。部分研究追蹤的學童於小學時出現容易分心、不能安坐於座位上及衝動等症狀,當中7至8%出現患上過度活躍症的風險,1至2%追蹤學童更已被確診。
葉指,最差的習慣是在睡覺的過程中突然醒來使用電子產品,其次是於睡前使用。他解釋,電子產品所釋放的藍光會直接影響腦部發展,包括腦神經所分泌的退黑色素,從而影響睡眠質素及有機會影響腦部周邊神經系統,該系統會影響學童的自制及執行能力等,因而增加學童患上過度活躍症的風險。
【延伸閱讀】青春期港童 體能遜內地星歐
【延伸閱讀】低頭「機篤徒」 恐頸痛眼勞損
東華三院心瑜軒(多重成癮)主任陳美璐分享,曾有男童於小一開始玩手機遊戲,小二時確診患上過度活躍症,其家長於小四時給他手機期望訓練自制能力,豈料男童卻沉迷手機遊戲,每天放學玩4至5小時。至小六時,男童以電話駁電話方式玩電子遊戲,當父母阻止時,他會大發脾氣,失控至需要報警。中一時,他更因沉迷打機而逃學,最終由父母帶到中心求助。
陳認為小學生未有成熟的自控能力可以獨自擁有手機,家長應向子女訂立玩電子遊戲的指引,例如列明規矩,玩半小時就要停止,以及不應把打機作為學習的獎勵。
陳又說,中心過去兩年接收過的179個網絡成癮個案,當中超過兩成患有過度活躍或亞氏保加症。她指,電子遊戲中刺激的畫面和聲音會令該兩類病患者大腦分秘多巴胺,使他們玩樂時冷靜下來,但當他們離開這些遊戲,就會不習慣,導致沉迷遊戲的情況更嚴重,造成惡性循環,加劇病情。
【其他熱話】湯寶如禁10歲兒子用智能手機:不能隨便上網
【其他熱話】孩童睡前玩電子產品影響腦部分泌 增患過度活躍風險